霍建国:认清复杂的外部环境 把握中国战略机遇期(上)
2013-02-26 来源: 视频网
·世界经济格局加快演变 欧美主导仍未根本动摇
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认识,确实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一些详细的辨解,把握它的一些主要实质。金融危机四年来,包括中国经济的应对。应该说到今天,无论是对世界经济形势的把握,或者对中国经济形势的把握,其实都存在着很多的分歧。也就是说,有的是看好的,有的是可能更糟的。但是对造成今天这个危机实质性的原因,我觉得剖析的还不够。所以,应该比较系统的对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以及制约它走出危机的一些因素,要进行详细的把握。
从今天世界经济的整体格局看,应该说危机确实导致经济的格局发生了变化,最主要的标志,当然可以用欧美经济的总量出现了持续的回落,新兴经济体的总量,以及包括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叫群体性的崛起,这几年增幅都是高于欧美的,所以导致整个世界经济力量的对比发生了一些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在全球经济总量当中的比例,到去年欧美已经回落到21%、23%,金砖国家几乎就占到了20%,应该说这个变化还是比较大的,三四年之间相互的落差应该在三四个点。
所以,由此很多人目前就有比较乐观的经济学家,包括各个国家的一些代表,在分析经济形势的时候,他们总是简单的有个结论: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欧美处于全面的不景气,新兴经济体处于上升阶段,甚至新兴经济体将来在主导世界经济方面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于这样一个结论,应该说总体上我也是认可的,但是要特别提醒的是,东升西降是个过程,这个过程目前处于加速的状态,但这个过程从历史的经验看会是个漫长的过程。应该说,在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总量没有完全超越发达经济体临界点的时候,那他作为主导世界、影响世界的力量应该还是很难的。
同时,也应该看到,从目前来看,欧美,特别是美国,在军事、科技、创新,以及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目前的产业竞争力方面还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我们现在很多说法叫,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会超越美国,这只是一个总量的概念,因为总量往往说明一个实力的对比,但并不完全代表各种竞争实力的体现。所以我觉得,首先要注意到这一变化,注意到它的发展趋势,同时要特别清醒的看到,欧美主导世界的格局在未来十年,我们觉得可能不会发生逆转。
同时要注意到的是,全球经济的矛盾比过去更尖锐了,这种矛盾过去我们简单的把一些矛盾归结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因为在全球经济治理的理念上和经济发展的主动、被动方面,双方是不对称的,诉求是不一样的。但是今天看,可能世界经济这个矛盾就更加多元和更加复杂,我们注意到欧美之间是有矛盾的,因为欧债危机我们都知道美国的表现,而且在过程当中美国的一些评级机构经常在最敏感的时期发布降级,或者连续一些负面的信息,给人的感觉似乎就是落井下石、激化矛盾,这里有欧美相互之间经济对比存在的一些矛盾,有美元和欧元之间的一些矛盾。还有,可能美国在全球的主导地位目前对他抑制最大、挑战最大的还是来自于欧盟,所以他们之间实际上是有矛盾的。此外,我们经常说新兴经济体作为一股新兴的全球经济增长的势力,它在很多方面都是有共同诉求的,但这种共同诉求在治理全球经济的过程当中可能有利益相似之处。但是也要注意到,像中国和印度、中国和巴西,包括中国和俄罗斯,他们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实际上也相互之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在未来世界经济的复苏、竞争、发展过程当中,你怎么样去扩大它的利益共同点,而缩小或者通过经济合作来弥补掉一些相互之间的矛盾,使得,我们也不叫结盟,至少是一种力量相互之间的倚重,能够让它发挥作用。同时,也要学会注意利用欧美、世界上这些矛盾,来形成对我有利的发展局面。
而且关键的一点要特别清醒,这是个过程,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把握每个发展的机遇,在处理问题上如何做到政策、调控,使得更有利于我们的发展,我觉得这个非常关键。
·经济全球化发展受阻,但大趋势仍未改变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大话题,应该说中国在过去十年,其实更早应该是在90年代中国扩大开放的同时利用外资,本身就参与了经济全球化产业调整的过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进一步加快了这个过程,就是你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的改善,使得你更多的外向型企业加快走向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应该说中国坦率的讲我们是受益的,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是搭上了这个快车,而且发挥了我们增长潜能。
但是,金融危机之后,似乎反全球化的声音进一步上升,应该说有些问题似乎我们就不好理解,因为从经济学的原理上讲,超越国界实现全球的配置资源,甚至投资、贸易,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对企业来讲会提高他的投入产出和经营的效益,是好事,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它相互衬托,导致了全球经济地球村的形成和全球经济普遍的提升。我觉得对它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今天的争论是,全球化是不是处于低潮?或者它会转向,未来几年全球化可能很难再重新回到高速增长的阶段。还有一个观念,全球化的趋势没有变,这种低谷是个暂时的现象,随着世界经济的调整大家还会回头走向新一轮的全球化。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就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会再次进入到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过程。
问题的产生,实际上由来已久,我们记得在2000年WTO的贸易部长会在西雅图开的时候,那一年NGO、非政府组织,还有一些其它工会联盟、产业联盟,他们都极力的反对全球化,而且声势很大。当时我们似乎还理解不是那么深刻,我们说全球化是好事,为什么很多工会组织就视同它损失了就业,或者不利于他们员工的福利?今天回头来看,似乎也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全球化的发展它实际上是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效益,但问题是,它所产生的利润,对它进行分析的话,你会发现利润的分配是不公平的。欧美在整个的过程当中,他们的优势是集中在服务业,金融、保险等其它的服务领域,很多新兴经济体集中在制造业,扩大出口。
这种不平衡这只是个形式上的不平衡。如果还原到经济利益上看的话,它未必是不平衡的,因为可能制造业上的出口外汇储备增加,和他们在服务业上的拓展,在全球金融市场上利润的占有,有可能他们金融市场的利润会更高。但是问题出在,最终这些利润的形成,大部分集中在了跨国公司的手里,而跨国公司、金融寡头,又没有把这个利润用于去解决,或者更多的分配于一般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产生了更多的跨国公司的高额利润,产生了更多的世界上的一些富豪、一些大老板,他们占据了更多增长的利润,所以首先形成了财富分配的不公平,这是导致很多国家NGO反对的一个根本原因。
今天,金融危机之后大家来分析它,似乎就看的更清楚了,因为这不仅是全球化存在的问题,世界经济各个国家发展的过程当中,也暴露了他们一些跨国集团在夺取高额利润上的一些弊端。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是,全球化快速发展,超越国界的贸易、投资增长非常快,同时存在一个问题,谁来协调它?用什么样的规则来协调它?贸易的扩大,产生的贸易不平衡,有些国家就要滥用一些反倾销手段和保护措施,投资的扩大有些国家可能就凭借他的产业和资金优势来设置一些有利于部分集团利益的规则,显然就形成了一些不公平的待遇。这些不公平现象的存在,在国际市场竞争的过程当中,其实是个常态、经常和有的,问题是谁来协调它,谁来利用大家所能接受共同的规则来规范它?世界上缺少这样一个规范它的机构或者力量。
大家本来寄希望于WTO是可以来承担这个职责的,但是,由于多哈回合受阻,WTO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同时又存在着众多的区域贸易集团化,对他其实也是个挑战。当然它比较理想的模式是,我们也不希望,在缺少一个世界统一规则的情况下形成若干个支离破碎区域的贸易体制,这是有悖于全球整体平稳增长的,我们实际是希望,在区域贸易先走一步,合作意识上升,而且在开放这些规则上有一定新的进取的情况下,将来再回到多边体制,把各家之长做一个平衡,形成一个多边体系下的贸易规则,把全球经济再次引向合作的快速发展辉煌的阶段,这是最理想的。但这个过程也是要有时间段和经济变化的过程,包括理念的认同。
所以我们觉得,在协调跟不上,在根本矛盾没有解决的时候,目前看全球化确实会处于比较缓慢的发展,实际上遇到了一些阻力。但是,因为它的经济定义作用是正确的,我们认为全球优化配置资源还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而且,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跨国公司的作用,它虽然是逐利的,你是需要规范它的,但是它必然要跨越国界,寻求更大范围内的资源配置。
所以应该说,它既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力量,同时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一股强大力量。有这股力量的存在,有这种经济发展逐利的需要,这个趋势不会改变。随着世界经济的调整,随着大家全球合作意识,以及摆脱危机所需要的跨国公司之间强势的发展势头,它应该最终客观上要求,你必须要配套得有些协调机构,随着协调机构和规范作用上升,将来它会开创一个新的全球化发展的局面,但是时间就很难判断,我们初步判断三五年之内可能是处于低潮,
·金融风险此起彼伏 应从根本上寻求解决途径
坦率的讲,金融危机之后,虽然各方都采取很多措施,但是我觉得简单的讲叫做治标不治本,大家采取的是应急措施,大家采取的是属于先救死扶伤,而不是从根本上去消除掉这种金融危机的根源,或者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一些矛盾。因为,理念上其实大家已经开始逐步认识到,金融危机的产生,它是金融长期衍生品过度泛滥,所导致的一个恶果,同时外围看,就是对它的监管不严。
这些矛盾的存在,之所以产生这个过程,应该更早的追溯到80年代,在全球的新自由主义,包括当时里根、萨齐尔,他们都是追求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当时萨伊的定律到处都在讲,就是说供给可以自动的创造需求,对经济的干预越少越好,但是由此导致对金融领域的干预越来越少,那就是说对金融的放松,它可以跨业、可以混业,甚至可以创造更多的衍生品,所谓金融创新嘛。
但是,他同时也注下了一个弊端,最初阶段可能是金融创新、金融服务、金融业务所产生的盈利。后期,应该说金融炒作,甚至金融投机,越来越重,无论在黄金、货币、商品市场、期货市场,都存在着众多的投机因素,这些投机因素的存在,就使得整个经济的发展,其实就偏离了实体经济。其实认识这个问题很简单,金融产业的存在,应该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当然,现代社会的发展,由于服务业的比例越来越大,它不一定是必须依存于制造业,但是至少有一部分仍然是和制造业相关联的。
我们今天发现,很多金融业的发展,就已经脱离了制造业,它是以金融产品、以不断的开创一些新的衍生品来实现它的增长。这个脱离我觉得是很可怕的,所以导致后期的实体经济发展失血、失去了依靠。
另一个趋势也是很可怕的,刚开始还是金融服务、金融衍生品,我觉得它还是有一个服务对象,或者有个服务的标的在那,但到后期投机因素占了更大的比例,债券啊、金融市场炒作就越来越疯狂,从高盛、从摩根史丹利的报表里看,可能30%以上的利润是来自非主营业务,不是银行、不是金融投资,也不是衍生品,就是直接的市场炒作,是这块利润支撑了他的主要收入部分,那投机就占到了很疯狂的地步,也就是整个世界经济增长里面的泡沫因素在增加。这种泡沫像滚雪球似的,监管是跟不上的,规则、制度对它都无能为力,甚至更严重一点讲,今天之所以难以对它下手,也是因为它绑架了政府。因为美国是不可能容忍,像高盛、美洲银行,像这种大的银行倒闭的,因为倒闭就代表着它经济全面的崩溃或者灾难,所以肯定还会出手救的,救归救,问题没有解决。
所以我觉得,金融问题必须要从根儿上解决它的问题,你可能一步拿不出这种措施来对它进行约束,因为你过严的措施就会导致它更加不振,那你应该分阶段的,巴塞尔3的约束只是从风险上对它业务常规的约束,这实际上在众多的金融炒作、投机上起不到什么约束作用,只是作为一个银行你自有资金的要求和存贷比的要求,这些都是技术上的要求,这些应该说对解决今天的问题仍然起不到根本的作用。
所以,最终还是要重新规范全球金融市场的竞争规则。为什么法国总统萨科齐在任的时候,他几次在G20会议上提出来要规范市场,甚至包括商品市场。我觉得他这个理念就包含了一部分这个隐患。所以,首先要对它进行规范。
其次,要解决掉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问题,今天欧美社会实际也高度重视创新和它再工业化的过程,但是他要知道,如果你不把金融资本引向现有的产业,我觉得它还是会在矛盾中交替的,一会儿景气、一会儿不景气,没有形成一个内在的循环机制,所以企业增长的内省动能仍然是不存在的,或者是说明压抑的,它就很难跨过去这一关。
包括经济理念上,也需要来重新认识,就是说新古典或者新自由主义,它有多大的合理性?凯恩斯,现在的宏观干预,它的临界点在哪?如果说,危机阶段进行大量的干预和财政的透支,因为最终它还是要付出这个代价的嘛,不管是QE2还是将来的QE3,只会使它简单讲叫饮鸩止渴,缓解暂时的矛盾。
所以,他们必须要解决掉这些属于金融体制和实体经济,必须要规范金融、限制投机,在这两方面如果能够有突破,可能对缓解当前的矛盾是非常有益的,如果在这两方面无法突破,只是继续延续现有的刺激经济的方法,我觉得它可能会越陷越深。因为,欧洲欧债危机的例子,其实将来美国也是在劫难逃,因为美国的债务危机也是处于财政峭壁、财政悬崖,也是面临着这个压力的。只不过,因为美国有一个美元操控和掌控全球的优势地位,他可以从中做某些周旋和调剂,暂时很多突发性的矛盾会掩盖起来,而且它的经济总量在那,他还是有个调控的手段使得资金的流出、流入,他可以控制这个节奏,这样好象暂时还在操纵经济,但不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都是深层次的矛盾,而不是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投入资金、拉动经济增长、经济活跃,最后经济增长又产生了效益,又产生了税收,大家就平安无事了。
如果说深了的话,涉及到经济大周期、长周期,甚至涉及到,这些困境能否走出来?一方面是看你政策的取向,一方面还要看全球经济的创新和第三次产业革命发展,新能源、新兴产业的发展,能不能引导或者培育它进入增长期。这样的话,也可以通过新的增长平衡掉很多负面因素,也会使得世界经济在未来几年走出这个危机。我觉得,后一种多有可能是可操作的,就是说彻底解决问题大家开始走上增长的轨迹,更难一些,大家要采取措施适当解决问题、分步骤解决问题,同时要集中力量让它产生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
因为,大家都知道在增长过程中,所谓在增量当中做文章,大家都没有压力,你在存量当中做任何的调整,各利益方都会激化一些矛盾,而使得你很多政策是很难往前推行的。所以我觉得,恐怕大家在认识上要有个统一的过程,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
所以从这点上看,中国强调金融安全、中国强调金融为实体服务,这个观点是非常正确的,你如果坚持这个理念去走,而且让它实实在在的有一些金融资产能够流向实体经济,那就是你真正增长可持续一个基础性的东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易单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