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特殊监管区释放外贸拉动力
2013-01-25 责任编辑: 元峰 来源: 国际商报
近年来,我国已批准在27个省区市设立110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2012年外贸进出口困难的情况下,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逆势而上,全年进出口总额达5600亿美元。海关特殊监管区,正成为各地保增长、稳出口的重要支柱。
“以后在综保区里,无须再办理进出关手续,还节省了不少成本,真是太好了!”1月15日,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这让武汉佰均成技术公司行政总监方健很是兴奋,“我们公司的一项主营业务就是为全球顾客提供办公设备测试,测试合格的样机要返还给顾客,一来一往就相当于一次进出口,除了缴纳关税,还耽误时间。现在可方便多了。”
方健所说的正是湖北首家通过验收的综合保税区——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据了解,综合保税区是我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叠加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的政策和功能。
业内人士表示,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的设立,有望为湖北省扩大对外开放搭建一个高层次的平台,带动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吸引和承接沿海优质产业转移,成为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推手。在当今国际产业分工日趋明确,国内资本和产业逐步西移的背景下,综合保税区已成为推动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外向型经济的重要载体。
过去的一年,在国际经济形势疲软、欧债危机持续深化、世界经济复苏明显减速的背景下,中国进出口贸易持续低迷。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386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增幅为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值。
尽管进出口增幅表现疲弱,但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外贸数据却逆势而上。去年,全国投入运营的98个海关特殊监管区进出口总额增长了29.7%,高出中国外贸总体增速23.5个百分点,全年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达到5600亿美元。
很显然,海关特殊监管区已成为中国保增长、稳出口的一剂“良方”。2012年,先后有8个类似于武汉东湖的保税区域封关运营,这一数据相比前几年增长明显。我国自1990年批准设立第一个保税区以来,目前已批准设立了110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包括12个保税区,47个出口加工区,5个保税物流园区,14个保税港区,30个综合保税区,2个跨境工业园区。其中东部沿海地区78个,内陆及沿边地区32个。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已逐步成为中国扩大开放的重要窗口,吸引境内外投资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中西部地区陆续建成29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加工制造业企业也加速向这些地区转移。特别是随着中西部地区29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已成为中西部地区吸引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载体,一些大型跨国企业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作为投资中西部的前提要求。据统计,2012年中西部地区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其中,重庆、河南和四川等中西部省市的出口增速分别为94.5%、54.3%和32.5%,这一成绩正是得力于综合保税区,是它们为中国内陆的外贸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
海关总署加工贸易司副司长吴海平表示,海关特殊监管区所释放的外贸拉动力量正在显现,中国进出口贸易增长将逐步回暖,贸易大国地位依然不可撼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易单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