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勇闯国际市场 中小企业要担当生力军
2012-12-03 责任编辑: Mark
编者按:“科学发展观”提出近十年来,中国经济这艘大船劈波斩浪,在总量不断跃上新台阶的同时,更注重“质”的提升、可持续增长。十年来,虽然世界经济形势动荡、复杂,惟中国经济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避开急流险滩,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网财经中心特推出系列稿件,解读经济发展成就,剖析改革发展步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企业从“请进来”逐步开始“走出去”。率先“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以大型国企为主,其中既有成功的案例,亦有失败的教训。而今,在科学发展观、“十二五”规划指引下,多部门政策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走出国门,进行并购重组,这对中国经济整体转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勇闯”国际市场 机遇与风险并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不断交流、融合,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谋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预示我国“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开放向纵深发展。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累计已达到3172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超5390亿美元,海外投资遍及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境外共设立有1.8万家中资企业,资产总额1.5万亿美元。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机遇与风险并存,经验与教训同样宝贵。
去年,历时接近8个月的庞大集团、青年汽车跨国收购萨博案以萨博汽车宣布破产、庞大集团和青年汽车进入讨债环节而告终。在这场收购中,中国青年汽车出价46亿瑞典克朗的中国青年集团败走麦城,而瑞典国家电动车今年以16亿克朗中标。时至今日,萨博收购案并未曲终人散。这个失败的跨国收购案例仍然值得中国企业深思。
《青年参考》报道称,萨博成为“香饽饽”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手里攥着知识产权。萨博花落NEVS,也并非后者一个人在战斗。据称,真正左右这桩收购案的是隐身幕后的通用汽车,其干预中国企业收购萨博的行动可谓由来已久。原因同样在知识产权:通用惧怕原旗下子公司萨博遭破产拍卖导致技术外泄,特别不愿看到技术流入中国企业手中。因此,它宁可让萨博破产、破产拍卖甚至少卖钱,也不愿意让中国企业占了渔翁之利。
收购的结果让通用汽车公司高枕无忧。其拥有的萨博9-4x和萨博9-5的知识产权不在收购范围之内。有分析称,继福特“搅黄”上汽购买罗孚品牌之后,这是又一例同类事件。跨国公司对中国技术封锁的严厉与坚决,对中国汽车业崛起的担忧可见一斑。
改善对外投资环境 中小企担当生力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的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发展海外工程承包,扩大农业国际合作,深化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积极开展有利于改善当地民生的项目合作。逐步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做好海外投资环境研究,强化投资项目的科学评估。提高综合统筹能力,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宏观指导和服务。维护我国海外权益,防范各类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12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表示,中国鼓励资本的外流,特别是使资本“走出去”的投资。但必须认识到,中国过去相对而言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经济体,虽然与很多国家都有双边贸易,贸易额也非常大,但是国内的企业、居民仍然无法进行海外的投资。他们没有充分的知识,不了解当地的投资环境、法律制度和金融市场,所以这需要时间。
据《新京报》报道,近期获批设立的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方案中就包括“研究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探索建立规范便捷的直接投资渠道”的内容。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日前也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希望能有更多的途径让中国的老百姓、家庭和企业去境外投资。
《深圳特区报》报道称,从TCL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到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部门,再到最近三一重工并购德国机械制造巨头普茨迈斯特,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掀起阵阵浪潮。并购成功与否,有的早已盖棺定论,有的则争议不断,但并购无疑正成为中企“走出去”最有效方式之一。
在国家实行“走出去”战略时,民营企业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上海商报》报道,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国有企业所占份额逐年下降。据统计,2010年,民营企业500强中,累计共有137家开展了对外投资,投资企业和项目592个,投资额达61.8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174%。
据报道,近期商务部表示将鼓励在资本总量、人才结构、产业与国际合作企业相关性等方面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走出去”,并给予中小企业全面周到的法律咨询服务和所在国国情介绍,以控制风险。与此同时,国家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实施细则也将很快出台。中小企业如何下好“全球化”这盘棋,无论是对中小企业自身,还是对中国整体战略转型,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民营企业“走出去”目前遇到的问题主要是融资难。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黑龙江省工商联主席洪袁舒曾指出,民营企业在“走出去”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目前的担保方式受制约。”洪袁舒说,为帮助“走出去”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抓住商机、站稳脚跟、做大做强,应从制度和政策入手加大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金融支持力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易单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