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难而上 共谱中欧经贸合作新篇章
2012-09-17 责任编辑: 邱刚 来源: 国际商报
欧洲是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中的主要力量,在我国外交格局中占有显著地位,是我国实施“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外交战略的重要地区。近年来,中欧高层互访频繁,政治关系不断巩固和加强,互信合作逐步深化,为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欧经贸合作是中欧关系的基石,在我国对外经贸合作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以及资金和技术的主要来源地之一;独联体、中东欧国家是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的重要地区;俄罗斯和中亚则是极具潜力的能源和资源来源地。
10年来,我司围绕商务事业发展的大局,针对中欧经贸合作的特点,在完善合作机制、丰富合作内容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我国与俄罗斯建立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此框架下与欧洲建立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定期会晤机制,主要包括中俄总理定期会晤、上海合作组织元首(总理)会议、中欧领导人会晤、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中德政府磋商、中哈总理定期会晤、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机制等,这些会晤机制为中欧经贸合作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动力。
与此同时,区域合作也取得可喜进展。自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起,区域经济合作就成为该组织的主要内容和每年一度的元首峰会及总理会议的重要议题,与安全合作一道成为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两个重要“轮子”。2002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了经贸部长会议机制,已先后召开9次会议。10年来,上海合作组织通过了一系列关于区域经济合作的法律文件,成为指导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基础。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贸易额迅速增长,经济技术合作和互联互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贸易投资便利化取得成效,金融合作逐步展开,企业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扩大自欧进口,我司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贸易投资促进活动。
10年来,中欧经贸合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贸易规模快速扩大。2002年~2011年,中欧贸易额从1127亿美元增长至7416亿美元,增长了近6倍。其中我国与欧盟双边贸易额从868亿美元增长至5672亿美元,欧盟一跃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中俄贸易额从2002年的119亿美元增长至2011年的793亿美元,年均增幅达23.4%,我国已连续两年成为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在贸易额增长的同时,我国对欧出口产品的层次和结构也不断得到改善。
双向投资成效斐然。欧洲对华直接投资从2002年的40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59亿美元,2002年~2011年欧洲在华累计投资519亿美元;我国对欧投资从2002年的不足1亿美元增长至2011年的48亿美元。
资源合作稳步推进。2006年,我国首条跨国原油管道中哈石油管道开通,累计向我国输送超过4000万吨原油;2009年我国首条跨国天然气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开通,累计向我国输送天然气超过300亿立方米,相当于2011年全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一;中俄原油管道也于2011年开通,已累计向我国输送超过2000万吨原油。
边境合作取得新突破。根据2003年胡锦涛主席与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达成的共识,2006年双方开始建设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下称“中心”)。这是我国第一个跨境经济合作区。2012年4月,中心正式投入运营,两国首批2000余名商户、游客和企业代表进入中心商贸市场,成为新疆地区向西开放的窗口。
绿色经济、节能环保领域合作成为新的增长点。西欧发达国家在绿色经济、节能环保领域有着明显的优势,学习借鉴并引进其先进技术、管理水平对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德、中法生态园分别在青岛、沈阳奠基,中奥、中芬、中瑞(士)生态园已完成选址,中英双方已先后挑选武汉、重庆、长沙、杭州作为试点城市开展可持续城市合作。
当前,欧洲正经受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欧债危机余波不断,而且还有不断升级、发酵之势,对欧洲各国政治社会经济形势产生的影响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对中欧经贸合作也必将带来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问题。鉴此,发展中欧经贸关系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有决心和信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欧经贸合作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易单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