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单网

跨境电商|外综服平台

 400-010-0660

首页 > 访谈 > 正文

朱向群:中国民营企业只强调“外王” 忽略“内圣”

2012-09-06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民营企业的实力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到海外投资的意愿日趋强烈。在某些领域,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对外投资的主力。

全国工商联“201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调研数据显示,2011年民营企业500强中,已开展海外投资的企业数量达到150家,比2010年增加13家;海外投资企业(项目)达到584个,累计投资额达到123.48亿美元;新增海外投资企业(项目)为129家,新增海外投资额为59.5亿美元。自2007-2011年5年间,我国民营企业500强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数量从97家发展到150家,海外投资企业(项目)从404个增加到584个,民营企业500强参与国际化经营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加。

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动因大致分为理智型和冲动型两大类。理智型表现为比较冷静、目的性很强、计划很周密、控制力强;而冲动型则表现为比较鲁莽、比较盲目、比较随意、控制力差。

理智型里面又分为开拓市场型、获取资源型、全球布局型和产业转移型等。民营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最主要和最初始的动因无外乎胡耀邦最早提出来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即开拓国际市场和获取国外资源,包括获取发达国家品牌、技术、管理和人才等优质资源。随着海外市场的逐步开拓和资本实力的逐渐雄厚,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方式也由产品和劳务输出逐渐向资本输出转变。根据全国工商联的调研数据,2009-2011年3年间,独资新建和合资新建一直是民营企业500强主要的海外投资方式,而且以兼并和参股海外企业的方式“走出去”的企业数量有所增加。同时,随着国际化经验的积累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强,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越来越具有战略眼光,他们把全球市场看成一盘围棋,谋求全球布局;有些企业家奉行“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筐里”的原则,加上对国外税收制度、人文地理和法制环境情有独钟,便开始谋划产业转移。根据全国工商联的调研数据,民营企业500强中,以“企业全球战略布局”为海外投资目的的企业占140家,还有22家企业则希望通过产业转移来保障企业的安全稳定和持续经营。

冲动型里面又分为敢闯敢干型、虚荣浮躁型、被人鼓动型等。敢闯敢干型的企业家依然保持着一往无前的创业精神,以为自己在国内商业上的成功可以复制到国外,国内的市场已经容不下他们的勃勃野心,他们需要更大的平台施展自己的商业才能;虚荣浮躁型的企业家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暂时的成功使他们飘飘然,他们认为“走出去”似乎是件非常时髦的事情;被人鼓动型的企业家则是头脑简单,盲目盲从,被人忽悠,眼睁睁看着大家都“走出去”,也春心荡漾,心潮澎湃。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这些冲动型的企业家认为天赐大好良机,国外遍地黄金,个个摩拳擦掌,纷纷跃跃欲试,急不可耐地进军国际市场。

“走出去”的中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遍布全球149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重点逐渐从我国港澳地区及北美转移到亚太、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广大发展中国家,民营企业逐步成为海外投资新的生力军。海外投资的增长势头和发展趋势看来不错。但是,其中的问题越来越多。更多的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并没有尝到成功的滋味,而是在一阵“冲动”过后又退缩了。2011年与2010年相比,虽然海外投资的企业从137家增加到150家,但投资项目却从592项减少到584项。

从事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大多是在国外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例如康奈集团从2001年起,相继在法国、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开设了250多家海外专卖店。除此以外,“走出去”的民营企业主要是对外承包工程、从事对外劳务合作,这类跨国经营技术含量低,尽管有些对外承包工程,就从原来的分包向更具技术要求的高层次挺进,但主要还是得益于我们的劳动力优势。除极少数进行跨国资源开发的大型企业外,更多中国民营企业从事进出口、外向型生产加工、农业、旅游、餐饮等业务,基本上处于全球产业链末端,干的多是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活。与此相反,在改革开放之初,西方发达国家从本国“走出去”到中国来开拓市场时,带给我们的却是让我们眼睛一亮、怦然心动、爱不释手、情有独钟的高科技、高品质、高品味的产品和服务。

在缺乏持续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在对国际环境不熟悉的情况下,懵懵懂懂“走出去”的民营企业,恐怕是凶多吉少,九死一生。他们不了解国际市场的深浅,不熟悉国际贸易的规则,不具备国际谈判的知识和才能,他们为企业国际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就像双眼蒙上黑布的盲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半夜,骑着有病的瞎马,行走在人生地不熟、山高路远坑深的异国他乡。

我国民营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面临着一系列内外部的困难。缺乏海外经营人才一直是民营企业500强开拓海外市场面临的最主要题难,2009-2011年有此困惑的企业数量都在210家以上,占500强比重的42%以上。而且与2010年的调研结果比较,更多的(而不是更少的)企业感到跨国经营经验不足、缺乏商务信息和市场分析、不了解海外投资环境、缺乏对政策的理解和有效使用、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和维权能力、文化与价值观的差异、产品或服务缺乏国际竞争力。这说明冲动型的“走出去”的民营企业更多了。

中国民营企业必须先做好做强,而不是先做大做出去。这既要求企业应加快熟悉国际贸易的规则和海外投资的技巧,真正与国际接轨;更要着力自主创新,通过产业调整和技术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至于那种为做大而不顾市场规律的“走出去”,或凭借各种财力支持而盲目冲动的跨国扩张,对缺乏跨国经营经验的中国民营企业,都可能意味着难以估量的风险甚至灾难性损失。

庄子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这就是“内圣外王之道”。通俗地讲,“内圣”就是修身齐家,做一个有德性、有责任感的人;“外王”就是治国、平天下。对企业而言,“内圣”就是狠抓品牌建设,积极开拓创新,努力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外王”就是企业的产业化和国际化,这就是天下企业家所追求的企业发展的最高境界。这里的“内”、“外”实际上是两个同心圆,一个是企业内外,一个是国门内外。“走出去”的民营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成功立足,不仅要企业内,还要在国门内,提高自己的经营水平,打造自己的辉煌品牌。

中国民营企业往往只强调“外王”,而忽略“内圣”。表现为急功近利、虚张声势、好大喜功、浮躁短视,试图“毕其功于一役”,以“短、平、快”奏效,没有耐久的坚毅和自制;只知占领国际市场,搞海外“圈地运动”,为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惜赔本割肉,搞跨国倾销,损害当地企业的利益;国外法律和游戏规则不熟悉或不遵守,对知识产权不够尊重,导致国际贸易摩擦和知识产权纠纷增多;只要求销售业绩,不注重不同文化的融合和价值观的再造,不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注重于海外员工和当地居民的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

为了避免冲动型的海外扩张,我们应该让有条件、有实力、有准备的民营企业先“走出去”,而那些暂时不具备条件、不具备实力、还没有准备好的企业,应该潜心学习,韬光养晦,循序渐进地实现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当各种全球化进程的壁垒都开始倒塌,当世界的竞技场变得平坦,当地球变成了咫尺可触的地球村,“走出去”也只是意味着走出自己的家门到村子里走家串户,走亲访友。国际化将成为现代化企业的一个必备要素和常态化活动。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将通过“走出去”,与国际市场接轨,与国际社会融合,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不断发展壮大,并实现成为世界级跨国公司的梦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易单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