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单网

跨境电商|外综服平台

 400-010-0660

首页 > 暂关新闻站栏目外贸电子期刊进出口经理人20122012年第6期 > 正文

智能电表质量监控仍是关键

2012-07-10       

在现代电网的发展过程中,各国结合其电力工业发展的具体情况,通过不同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各自的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近年来,随着各种先进技术在电网中的广泛应用,智能化已经成为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智能电网已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智能电网的发展带动了各个相关产业的发展,而智能电表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产业的发展必然推动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在智能电表这一领域,欧美及中国都出台了相关的标准。作为以技术专长、注重细节和提供可行性的解决方案而闻名的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UL,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于中国企业如何遵照国际标准,使智能电表能够顺利进入国际市场,UL 检测服务事业部环球电表业务发展经理陈桂强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发展迅速潜力广阔

  《进出口经理人》:目前全球的发展态势是怎样?

  陈桂强:随着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及对环保的要求日益增加,加上再生能源技术近年来的飞跃发展,为了改善人类对能源的优化应用, 在世界各国,智能电网的构建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政策方向。智能电网产生的新产业范畴,给整体能源产业链带来一股新的经济动力,这使得各国政府更应给予其高度的重视。目前全球各国都开展了大大小小对早期机电式电表的更新工程,如: 美国、欧盟、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和地区。

  发展虽然迅速,但各国发展的步伐应因地制宜, 特别是在智能电表的通信方面:在网络互操性、网络安全、用户私隐的标准尚未建立完善前,以及民众对智能电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推行智能电网尚有难度。

  就整体而言,智能电网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 中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也已制定发展路线图和目标。如欧盟的20-20-20指令就希望欧盟成员国能于2020年达到20%碳减排、增加20%再生能源供应和降低20%整体能源需求,但现存旧式电网缺乏对电能的有效分布和监控能力,对再生能源接合上的灵活性不够, 也无法影响能源消费者的购电和耗电模式。所以,在若干年内达到类似20-20-20的目标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各国政底应积极为智能电网行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在智能电表应用领域,传统机电式电表只能提供电网公司和客户有限的能源使用数据,特别是无法提供瞬时的耗电分布情况,因此电网公司和客户端也无法因应需求和电价做出配电和耗电的改善计划,而且传统电网的能源管理系统也无法提供有效平台实现“分时段收费”、“家用新能源电网切入”和“智能家居电器管理”,并且无法提供自动化的要求,需要大量人手作抄表和供断电等工作,所以智能电网是有必要建造起来的,而智能电表就是电网客户终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产品开发上需具前瞻性

  《进出口经理人》:现阶段,中国企业的电表制造在全球处于何种地位,有何优势? 主要出口市场是哪些?

  陈桂强:中国企业的电表制造在世界电表企业舞台上处于比较特殊的地位,这些企业出口量大,但主要以外资在国内的生产代工、出口产品至发展中国家为主。

  首先,从数据上来看,中国电表企业生产的电子式电表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其大部分产品都是为了满足两家国内电网公司的需求。

  其次,以国内企业的身份进行研发、成功进入欧美市场的电表企业仍属极少数。这可能与这些国家的电网公司对中国电表企业缺乏了解有关,它们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多有着“低成本,低品质”的偏见;此外,电表的精度、可据性和寿命成为许多欧美电网公司的选择标准,而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仍在起步阶段;同时,欧美市场固有的供货商对行业形成的垄断局面, 也阻碍了国内产品出口至欧美市场的步伐。

  即使如此,从中国电子式电表的发展历史来看,在人才、技术、成熟的供应产业链方面上说, 中国仍有进军发达国家的电表市场的优势,但可能在市场策略上需要做出调整:采用信誉高的第三方质量认证、定期生产监控服务、建立品牌,并且考虑通过第三方,在进口地做落地第二重质量监控,增加客户的信心。

  《进出口经理人》:中国企业在国际电表市场上存在哪些困难?应从哪些方面解决?

  陈桂强:中国企业在国际电表市场上存在的困难:大多数中国电表企业一直以国内的内销市场为主导,对国际市场和外销采购情况的了解有限,在考虑进军国际市场时,多以低价格和多功能作为市场定位,普遍使用典型的消费类市场模式为进军欧美市场的策略,以低价格来先抢占市场份额,然后争取供应链成本优化,薄利多销。

  但由于智能电网本身的成本结构与消费类产品不一样,对一般欧美智能电表更新工程而言, 电表成本只占整体成本约30%~ 35%,更大的成本在于安装工程及其耗时方面。因此,电表的质量和稳定性,才是一般电网公司采购的优先考虑条件。

  此外,传统的当地供货商与电网公司之间已经形成长期合作,这就造成当地市场相当的垄断局面,这也增加了中国电表企业进军欧美市场的困难。再者,中国企业在欧美市场的品牌尚未成功建立起来, 市场上对中国产品多抱有不稳定的偏见。

  因此,中国企业对市场的定位,可能需要做出调整:在对产品开发上需具前瞻性的计划和考虑,不要为了降低产品的成本而考虑在设计上做出不适当的妥协;另外,应充分利用中国的人才、成熟的产业技术以及高效产业供应链来搭建平台,企业间应建立对外的商业默契,防止不必要的价格妥协构成产品质量素上的下调压力;在外销产品形象的建立上, 可能需要具市场影响力的第三方认证机构作为有力的参考,但应选择与市场上以严谨著称的认证公司合作,以确保品牌的可信性。

  《进出口经理人》:在电表这个领域,中国企业在产品出口中遭遇到的技术壁垒主要有哪些?目前国际上针对电表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哪些?主要在哪些方面做出了限定?

  陈桂强:中国企业在产品中遭遇到主要技术壁垒在于如何延长电子式电表的寿命,以及电表的电磁辐射问题。

  电子式电表的寿命会是国际采购商的重要考虑因素。但由于智能电网的电表更新工程才进行近10年,电表的寿命问题尚未浮现,即使如此,中国产品仍需在这方面作出努力,因为寿命问题跟采用的组件有关,而国际对国内组件的认知一般较为缺乏,所以从组件至电表的整体寿命的国际认证是有必要的,也可借此来提高国内产品形象。

  在某些先进智能电网区域,电表和通信模块的整合已经相当普遍,但无线整合随之产生的电表电磁辐射问题,也受到了相当的关注——特别是在美国市场,所以中国企业在产品开发上应做出适当的技术上的准备。

  现存全球电表入网标准以美规ANSI(美国国家标准协会)和IEC(国际电工委员会)两大阵型为主,但不同地区可根据其特殊需求,在两大平台上作出相应的修改。中国国标是属于IEC阵营,因而对IEC平台有相当的了解,但对美规电表的认知仍属起步阶段,而且美规的精度起点为0.5%和0.2%,但IEC以1%作起点,这也意味着其对企业在大规模生产上的技术要求比IEC为高。但这些要求相信对厂家来说,不会构成重大障碍,因为国家电网同样对此提出相当的要求。

  地区性的法规,如欧盟的MID (欧盟计量器具指令,Measurement Instrument Directive),国际上的 IEC62052& IEC62053、美国的ANSI C12、澳大利亚的NMI-M6、这些主要是对电表精度、环境影响测试、EMC测试作出规范性要求,针对美国的电网及非电网电表安全标准,UL也提出SU2735的安全标准。虽然电表的互动性国际标准仍未完全制定,但IEC62056 (DLMS) 应经被广泛接受。

通过第三方在进口地做质量监控   

  《进出口经理人》:智能电表上属于新兴领域,在这一领域的产品测试中,UL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

  陈桂强:UL撰写的新安全标准,为中国电表企业进入非电网电表市场提供了帮助。电表已经从机电式转变成全电子式电表,特别是美国的大部分电表都安装于屋外,就像把一台小型计算机长期置于户外,大众对其安全性仍有质疑,UL亦为此撰写新的SU2735电表安全标准,这是给非电网子电表市场带来符合美国NEC安全标准的有力凭证。这为中国电表企业提供了帮助,使其先进入美国非电网子电表市场,并以此作为建立品牌的市场策略。

  而且UL在美国新建立的电子式电表计量实验室,已获得NRTL(国家认可实验室)和NVLAP(国家实验室自愿认可程序)认可电表实验室,加上原有的安全实验室和电磁认证实验室,更能为客户提供ANSI C62.41、ANSI C37.90、FCC part 15B、UL2735等一站式服务。在美国的产品进口市场上,UL一直坚持严谨的态度, 其认证标志已成为产品的安全和可靠性的象征,得到了各个行业的一致肯定。例如: UL刚成立的美国电表计量实验室,马上得到美国主要电表制造商的肯定及支持, 现在已进入新阶段的扩充,以配合业务的高速发展。

  同时,UL在新西兰的电表计量实验室,是澳大利亚官方NMI (澳大利亚国家计量研究院,National Measurement Institute)唯一的电表认可实验室,它为中国企业进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市场带来最佳的技术凭证,而且该实验室也被多个东南亚国家电网公司推荐为主要的IEC电表评估实验室。

  《进出口经理人》:UL 在电表产品检测方面能提供的服务内容是哪些?与其他第三方机构相比,主要优势主要在哪些方面?

  陈桂强:UL在电表产品检测方面提供的服务包括:精度测试、产品安全认证主题2735(电表)、性能测试、EMC测试、浪涌测试、ESD测试、无线法规性测试、环境测试、带内嵌式RF模块电表的辐射测试、软件认证测试。除了完善的计量测试服务外,UL还可灵活地提供定制化测试方案,帮助企业的研发团队最大限度地减少设计过程中的失败和重复测试。

  UL优势在于:服务全球市场。相比其他电表认证业者,UL拥有庞大的全球服务网络,而且我们目标并不只针对某单一区域市场的服务,而是希望能做到全球性市场服务,UL现有电表标准测试服务市场已覆盖亚洲、美国、澳大利亚,下一步预备推展至欧洲、南美、非洲等市场。力求以全球服务机构,为中国电表企业提供一个国际认证平台。

  在美国安全标准方面,UL不但是认证实验室的角色,更是安全标准的建立者,所以UL以维护标准的认知性为使命,从不作出不适当的妥协,也就是说更具市场的公信力。

  UL品牌在美国已经深入民心,美国民众对UL标志的信任是毋庸置疑的,这也为电表产品的认知性提供了一个具有公信力的参考指标。

  UL新检测服务不断被推出。UL 新成立的检测服务事业部更能为客户提供度身订造的测试服务,如进口测试,以配合电表发展上遇到的新机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易单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