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单网

跨境电商|外综服平台

 400-010-0660

首页 > 外贸资讯外贸时讯 > 正文

中国外贸放下高顺差 致力多元化

2012-04-14      责任编辑: 元峰         来源: 中国经济导报

在连续两个月出现罕见外贸逆差后,今年3月,中国外贸“转正”,并带动整个一季度实现小幅贸易顺差。与以往的辉煌成绩相比,一季度中国外贸交出的是一份沉重的开年答卷。

从一季度望向全年,中国外贸形势不容乐观。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国际经济环境仍然严峻的背景下,中国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加速外贸结构转型的努力正在经受着“阵痛”。

外贸7.3%的增速符合预期

海关总署的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外贸增速达到7.3%,这一数字为2009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新低。如果从整个一季度外贸走势的曲折变化来看,这个数字实际符合预期。如果结合一季度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来看,一季度中国外贸最终收获顺差,实际上显示出中国出口市场的多元化趋势和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平衡增长,正促使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的寒冬中破冰而行。

今年前两个月的外贸数字寒意尽显。1月份,我国出现了单月进出口“双降”,外贸增速创两年来新低。当月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272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7.8%。其中,出口1499.4亿美元,同比下降0.5%,为2009年12月以来首度负增长。2月份,贸易形势依旧严峻,贸易逆差达到315亿美元,为10年来最大贸易逆差。前两个月累计贸易逆差达到42.5亿美元。伴随春天的来临,3月份的贸易数据带来些许暖意,出现了小幅度“飘红”,进出口总值为3259.7亿美元,增长7.1%,当月贸易顺差53.5亿美元。3月份的顺差也带动了整个1季度实现顺差6.7亿美元。整个1季度,中国进出口总值达8593.7亿美元,同比增长7.3%。

针对以上数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我国今年第一季度前两个月出现的贸易逆差并不能说明我国外贸出口出现恶化的现象。2011年第一季度,我国的贸易逆差达到了10.2亿美元,但是2011年全年我国贸易顺差达到了1551亿美元。在国外需求萎靡、国内成本压力上升的背景下,一季度外贸7.3%的增速符合预期,也表明中国基本上经受住了全球经济动荡的考验。”

理性看待顺差回落

一季度7.3%的外贸增速以及小幅的外贸顺差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实际上,最近3年来,我国的外贸顺差一直呈现下滑态势。在国际经济环境日趋复杂、中国加速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背景下,中国外贸正在告别高增长,进入缓慢增长期。对于外贸顺差的收窄,我们应理性看待。

张燕生分析说,“追求高顺差不是我国外贸现阶段的目标。如何适应新的发展速度,加快自身结构调整步伐和产业转型升级,才是使我国外贸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

在亚行首席经济学家李昌镛看来,中国贸易顺差的减少,正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李昌镛认为,目前全球经济环境仍然充满不确定性,但随着中国国内消费的增长和贸易顺差的减少,中国经济已表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良好迹象。

与李昌镛观点相对应的是一季度分类贸易数字中的一些亮点。一季度,在欧美经济尤其是欧元区经济依旧疲软的现状下,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尤其是欧洲的双边贸易往来下滑较快,但是与俄罗斯、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往来均呈现两位数的增速。其中中国与俄罗斯、南非、巴西、印尼等国的贸易增速分别达到33%、21.3%、11.5%、18.6%。尽管当前中国与新兴市场间的贸易往来在中国的贸易总额中仍占较小比重,但从一季度的数字来看,中国外贸摆脱一味依赖欧美市场的努力已经开始起步,这正是中国外贸致力于多元化的一个体现。

加速调整势在必行

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外贸面临的挑战并不比一季度小,外贸这驾马车对中国经济的下行拉动作用不容忽视。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韩伟森认为,高收入国家的复苏不力是中国经济下行的两大风险之一。世界银行4月12日发布的《中国经济季报》指出,欧元区经济增速缓慢,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将导致中国出口减速快于进口,限制了未来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世行预计,由于世界贸易预期继续疲弱,2012年中国外需预计会收缩约0.3%。

在外部环境短期难以好转的背景下,有关部门加速了外贸结构调整的举措和力度。颇为引人关注的是近期商务部会同10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具体目标:一是着力实现“四个提高”,即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行业组织的协调能力、政府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能力;二是着力推动“四个优化”,即:优化主体结构、商品结构、市场结构、贸易方式结构。

按照上述思路,未来在政策措施方面,《指导意见》提出了完善财税政策、加强金融服务、完善贸易及配套政策三项举措,以期建立全方位的对外贸支持的稳定机制,推动外贸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体制机制保障方面,提出了改革管理体制、完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健全工作机制三项举措。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易单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