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暂关新闻站栏目> 外贸电子期刊> 进出口经理人> 2011> 2011年第10期 > 正文
口号换不来品牌
2012-01-06 来源: 进出口经理人
2005年6月,一位中国普通制衣工登上了新一期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她叫刘莉,当年20岁,在广东省开平市侪达制衣厂工作,为天木兰等公司缝制棉服。刘莉猜想穿这些衣服的人个头很高,而且很有钱,因为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穿她缝制的衣服的人,加上奖金和加班费,刘莉的月收入为120美元,是她在家乡附近打工收入的两倍。时代周刊的文章说,正是这样的女工在为美国人缝衣制裤。
美国乔治敦大学麦克多诺商学院教授皮翠拉·瑞沃莉在其新作《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中详细描述了刘莉们的工作在世界经济中的位置。按照她的叙述,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包括6步:首先,美国棉农将收割的棉花卖给美国贸易商;第二,贸易商再将棉花卖给中国为代表的服装企业,如侪达制衣厂;第三,侪达制衣厂通过外贸公司,以低廉的价格输送给美国沃尔玛等销售商;第四,沃尔玛将T恤卖给美国消费者;第五,美国消费者将旧衣服低价或无偿处理给旧衣贸易商;第六,旧衣商二次销售到非洲等地……
皮翠拉·瑞沃莉说这件T恤在美国卖5.99美元,加上定制化的产品生产,就可以卖到15.99美元,加上品牌营销,还可以卖到29.99美元。想信很多人在看到这儿的时候都不免大声疾呼,中国处于产业链的末端,中国企业家太缺乏品牌意识,刘莉们最辛苦,但在整个产业链中所得甚微。
但是,在义愤填膺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不是侪达制衣厂不知道品牌的好处,这是一个实力成长的过程,因为即使是这样的订单也不是轻松所得。
在刚刚举办的米兰时时装周上,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企业正在行动,实际上,一批品牌已经初具规模,正朝着29.99美元的方向努力,虽然这条路还很长。
本期封面报道“紧固件反击战”,就是从另一个角度讲述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艰辛旅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易单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