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单网

跨境电商|外综服平台

 400-010-0660

首页 > 暂关新闻站栏目外贸电子期刊进出口经理人20112011年第11期 > 正文

吉利与沃尔沃的平行轨迹

2012-01-06         来源: 进出口经理人

  对于很多人来说,2010年8月2日,中国吉利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吉利”)并购沃尔沃,依旧是记忆犹新的事情。一年之后的2011年8月23日,沃尔沃在北京发布全新的品牌战略规划。而在这个隆重的场合,这次收购的主导者,吉利沃尔沃轿车公司董事长李书福,却有意缺席。

  李书福坦言希望以自己的回避来突显沃尔沃的独立地位。

  事实上,对于吉利而言,这桩20亿美元的交易是吉利汽车自成立以来,其全球扩张计划中最重要的一步。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史上,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意义在于完全拥有话语权。这颠覆了中国汽车企业合资时缺少话语权的形象,而经过一年多的运营,也证明了吉利有驾驭沃尔沃的能力。

完整收购强调话语权

  与众多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不同,吉利完成对沃尔沃股权100%的收购,变身为第一家对国际知名汽车品牌拥有完整话语权的中国企业,这即使不能说是后无来者,但已经是前无古人的里程碑式的创举。

  一直以来,舆论对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不甚看好。在技术、品牌及团队运作上,中国企业不能充分行使话语权,已成为并购风潮中被业内广为诟病的话题。在不少并购案例中,并购形式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的绝大部分都只是外方产品的生产许可权,即根据外方提供的成型设计进行组装,而过程的设计与开发,以及产品和生产过程的确定这两个阶段则往往是由外方主导的。在汽车并购中,话语权的缺失已经成为中国企业不可逾越的鸿沟。

  然而,李书福是个极具理想主义和机会主义的企业家。当年从摩托车厂转向汽车时,他就执意制造具有奔驰风格的时尚车型,不仅要探索走出低端困谷的新路,更要在世界舞台上演绎出自己指点江山的豪情。此番完整并购沃尔沃一举成功,不仅给吉利,也将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一次历史性的升级转折。

  更为抓人眼球的是,在李书福的意念中,通过对沃尔沃100%股权的并购,要争取的是在产品研发和核心零部件等生产方面的决策权。他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如果失去这一点,中国企业只能成为外国企业的附庸。

  从最早杀入3万元以下汽车市场血拼起家,到果断舍弃3万元以下市场,推出帝豪、上海英伦、全球鹰等中高端品牌拉高形象,再到全部股权收购全球豪华品牌沃尔沃欲圆豪华梦,吉利的成长历程也是中国制造在全球竞争激烈的汽车业中转变发展方式寻求突围的缩影。

平行发展独立团队运作

  “与福特汽车成功交割沃尔沃,我们的基本发展战略是,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我们接下来的任务是要尽快恢复沃尔沃的往日雄风,沃尔沃必须重新找回自我。”回想起一年多前李书福这个“汽车狂人”的呼声,言犹在耳。

  “吉利能在两年内让沃尔沃扭亏为盈!”李书福不但一语中的,而且还锦上添花。2010年,沃尔沃汽车公司新车销量达到37.3525万辆,比2009年的33.4808万辆增长了11.6%。在中国,沃尔沃汽车的销量较上年增长36.2%。2011年第一季度,沃尔沃汽车全球零售销量提高了13.7%,达到10.6827万辆。

  收购伊始,在很多人看来,吉利和沃尔沃之间有很大的互补性,吉利最需要的就是技术和形象,而沃尔沃最缺少的正是市场。也有人担心,以身段换市场,沃尔沃品牌或将被本土低端化。

  面对质疑,沃尔沃中国区董事长沈晖笑着说:“沃尔沃与吉利这两个品牌不会冲突、也不会重复,既要保持沃尔沃全球品牌的高端,又要让吉利立足于中国发展起来的本土大众化品牌。”可见,沃尔沃和吉利完全是分开运作的,并且不会因为有了吉利控股这个拥有者而降低自己的原则和标准。

  吉利的入主,让沃尔沃在摆脱束缚、突破惯性的同时积极地开拓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并且,对沃尔沃的收购,使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首次拥有了一个全球通行证,尤其是欧、美、日等汽车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也认可的价值巨大的豪华品牌。

  当然,在并购之后,吉、沃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差异和矛盾,这其中就包括建厂、造车理念等问题。概括起来,李书福的想法来自中国市场,而沃尔沃董事会和管理层则是基于西方和全球角度来看问题。沃尔沃的全球总裁雅各布就表示:“沃尔沃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北欧与瑞典的低调特质。”而李书福显然想要一辆豪华到能与奔驰S级或是宝马7系比肩的沃尔沃S100。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慢慢协调起来的。如果最后协调不下,我同意他们的观点,我肯定是要妥协的。”看来,沃尔沃的中国故事仍在延续着典型的李书福式善于变通的“智慧”。

  很多事情快要浮出水面时,才能看得清楚。并购一年多来,吉、沃联姻的效应已经逐步显现,尽管沃尔沃曾经遇到一些困境,不能否认的是,它的工程技术、品牌形象、员工素养仍属世界一流,并购之后,吉利就是要把它的底蕴发挥出来。

  用李书福自己的话说就是:“吉利和沃尔沃发展各有战略,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沃尔沃‘重新找回自我,实现放虎归山’。”

  沃尔沃与吉利各自独立的团队运作,使两者的关系就如同两根距离很近的平行线。在一次中国战略发布会上,在沃尔沃高层面对媒体和主持人的中文提问时,李书福多次提醒:“请使用英语提问。”很明显,李书福正在向外界传递一个信息:沃尔沃是国际化的沃尔沃,自己非常尊重和信任这支国际化的团队。李书福的个人判断和吉利的发展,不会束缚沃尔沃的成长。

  从2010年开始,沃尔沃就开始实现变革,每个季度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并且扭转了过去两年以来的下滑趋势,全年汽车销量达到37.4万辆,公司实现全年盈利。

借力收购提升品牌层次

  从最早吉利提出的“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到后来变成“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再到“要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汽车”,借力于并购,吉利在管理理念、竞争策略和发展模式等方面不断随着市场需求做出相应调整。

  自1996年闯进汽车业以来,李书福的汽车帝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弱;吉利现在的国际化,可以看做李书福做强的起点。翻翻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制造历史,一个明显的“短板”很难回避:自主品牌厂家在豪华轿车领域一直乏善可陈。虽然一汽拥有诞生于1958年的红旗轿车品牌,品牌价值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但是红旗轿车的市场表现一直未能与其品牌价值相匹配。而且红旗品牌的较高知名度也局限在国内汽车市场,缺乏国际通行的认知度。

  中国首位研究汽车产业的应用经济学博士乔梁认为:“从资本市场来看,此次收购对于吉利来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过去大家对吉利的印象就是低端、不够安全,此次如果能够成功地吸收沃尔沃的核心技术,将它的技术、产品、市场全部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将重塑吉利在大众心中的地位和形象。”

  吉利的高管们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是: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原则,因为吉利并购沃尔沃不是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是吉利控股集团并购沃尔沃,吉利汽车是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一个汽车公司,而沃尔沃也是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一个汽车公司,所以吉利和沃尔沃是兄弟关系。

  也许正是吉、沃之间平行发展的战略,让这场大手笔的并购案给吉利的转型带来了发展机遇。跨国的生产、跨国的销售、跨国的研发、跨国的管理,这不仅仅是将沃尔沃带向更成功的契机,也是帮助吉利汽车提升品牌层次的重要手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易单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