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暂关新闻站栏目> 外贸电子期刊> 进出口经理人> 2011> 2011年第7期 > 正文
台塑化剂风暴,反观食品出口安全
2012-01-07 来源: 进出口经理人
台湾塑化剂之火愈演愈烈,这股“毒”火现已波及中国大陆、港澳及其所有进口台湾食品的地区,俨然成为一场严重的食品安全危机。
塑化剂,台湾版“三聚氰胺”
这次台湾塑化剂风暴,最初被发现纯属出于偶然。2011年3月,一名台湾地区食品药物检验员在进行例检时,意外发现这个本是用在塑料中的化工用剂,竟被添加在食品中,而且浓度远超日均摄入标准600倍。消息曝光后,有关机构迅速展开调查,结果发现:台湾地区最大的食品添加剂供应商昱伸香料有限公司,在食品添加剂中非法添加塑化剂DEHP,负责人被捕后供认已使用近30年。
昱伸香料公司是台湾地区最大的起云剂供应商,它的沦陷随即引发台湾食品业的地震。
最初,岛内受塑化剂冲击的产品主要是运动饮料、果汁饮料和茶饮、果酱或果冻、胶囊及锭状食品等,而随着调查的深入,波及面越来越广,已扩大至烘焙业所广泛使用的果酱香料中。这把火甚至烧到了婴儿吃磨粉药用的调味糖浆。
短时间内,台湾地区已被发现受污染的产品超过900多项,牵连到的企业更是不计其数,台湾地区食品界龙头“统一”、知名保养品生产商“白兰氏”、知名药企“宏星制药”在内的多个知名企业都未能幸免于难。
塑化剂风暴对台湾食品业乃至出口产生巨大冲击,台湾股市亦难逃厄运,相关的食品、生物科技类个股,市值以百亿计蒸发。台湾连锁暨加盟协会理事长潘进丁认为,塑化剂风暴对饮料业冲击可能持续整个夏季,预估2011年台湾饮料市场将损失150亿元新台币,全年衰退幅度高达30%,将创下台湾地区有史以来最大衰退幅度。
台湾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凌永健,面对这场塑化剂风暴,声称这是全球首例DEHP污染事件,污染规模世所罕见,可谓是台湾版的“三聚氰胺”。
潘多拉盒被揭开,谁之责
台湾塑化剂犹如潘多拉盒,一经打开便带了重重灾难。台湾地区卫生部门表示,含DEHP的悦氏运动饮料,确认输往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成伟公司将问题起云剂外销到菲律宾与越南;传佳公司与云丞公司的问题果汁则输往美国。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检测出,台湾制造的“动力运动饮料”和“动力运动饮品柠檬口味”两款产品的塑化剂含量在11~43ppm之间,远高于每天可允许摄取量。更令人震惊的消息在于,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抽取了200位香港民众的血液样本,检验过后居然发现高达99%以上的样本含有塑化剂。这一消息在香港引起轩然大波。
中国大陆有关部门行动非常迅速。卫生部6月1日晚紧急发布公告,将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令公众疑惑的是,这个原本就不该出现在食品中的塑化剂DEHP,又如何成为台湾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漏网之鱼?
台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詹长权认为,DEHP之所以酿成一次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关键在于台湾地区管制架构的失效。塑化剂DEHP属于第四类毒性物质,其管理采用“事后报备”,这意味着厂商在使用之前是不需要向监管部门进行备案说明的,而所谓的事后报备往往就成了不报备,所以这种监管更多是名义上的。
事实上,DEHP早就该被列入第一、二类毒害物质了。如果被列为第一、二类有毒物质,对其使用、买卖的管理将更为严格,该物质的使用、流向,都须在管理部门进行严格的登记,如果是使用到食品企业的,就会很容易被发现,或许便没有今天的DEHP悲剧了。
不过,再缜密、严格的监管,黑心的商家总还是有办法突破防线,此时检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凌永健教授将此次事件的矛头直指检测制度。在台湾,通常的食品检测只是去看肯定性列表物质是否含有、否定性列表物质是否没有,至于不在这两项列表上的物质,通常并不需进行检测。他建议完善实验室检测制度,每年做一次例行性的食物检测,并建立它的酯纹图库,前后比对,就会发现有什么新的化学物质出现。
除了提高DEHP一类的毒性物质监管、完善实验室检测体系,还应继续完善食品追溯制度。
台湾是全球实行首个食品追溯制度的地区,对食品在原料采购、生产养殖、加工制造、仓储运输直到批发零售的各阶段进行登记。消费者根据产品包装上的追溯码,可以全面了解生产者、产品来源地、农药检验是否合格等资讯。然而这个制度只局限于生鲜领域,如果能扩大到其他领域的食品中,DEHP可能早就被遏制了。
台湾食品界有一个特有标识,即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微笑认证,这是一种特别注重制造过程中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的自愿性认证体系。GMP制度自20世纪90年代推行以来,一般民众普遍认为,GMP微笑标志的食品是绝对安全的。而有关部门确定这些食品安全卫生的方法,就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检。过低的抽检率和对业者的过度信任是酿成此次大祸的重要原因。
为尽快平息此次危机,台湾地区卫生主管部门挥出“大棒”:凡含有卫生主管部门确认塑化剂污染起云剂及其相关产品者,必须立刻下架回收;如使用起云剂者,须提出安全证明,否则禁售;一旦查获制造贩卖或违法含塑化剂,将依法重罚,且一罪一罚。重拾民众对台湾食品制造的信任,这是最大的挑战。
重创台湾食品,或殃及中国食品业出口
此次塑化剂风暴,让台湾饮料市场损失高达150亿新台币,并波及整个食品界甚至药品、化妆品界,阴霾席卷全球。台湾问题食品至今已出口广及五大洲至少15个国家和地区,因此许多受到波及的国家和地区“闻台色变”,出于安全考虑,纷纷采取紧急因应措施严防台湾进口产品,并采取大规模下架及回收行动,封杀台湾产品。
塑化剂风暴后,不少人马上就会由此及彼地联想到,这种在事实上广泛添加于饮料中的东西,中国大陆的饮料中有没有,会不会影响我们食品业销售与出口?然而也有不少公众和业界人士竟然以侥幸的“隔岸观火”心态,误认为这只是台湾的风波,大陆可以免于伤害。但它首先背离了一个常识:在充分市场化、贸易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塑化剂只发生台湾市场毫无道理;另一个“常识”是,我们的食品质量标准“一贯”更低。
其实,台湾塑化剂风暴后,一些国家对来自中国进口食品高度警觉,甚至亮起红灯,甚至抵制我们的食品。可以说,在台湾塑化剂风暴已殃及我国大陆食品业的出口。据一项最新数据统计显示,自塑化剂风暴发生后至2011年6月15日,我国大陆出口到东南亚的食品环比下降了8.1%。因为许多国家有不少公众已把“中国台湾与中国大陆的产品混淆”。
进口食品的安全问题不仅仅涉及台湾。目前当务之急是两岸双地应采取联合防控措施避免“塑化剂”问题影响两岸经贸正常往来,尤其是影响台湾农产品和食品出口中国大陆和世界其他地区,并关联到中国大陆食品业。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教授高彦明认为,联防体制,不仅适用于两岸间,在产业链全球化的今天,更适用于国际间建立联防机制。因为在全球化时代的食品安全危机中,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确保独善其身。
业内人士认为,从全球角度看,台湾“塑化剂”风波和德国“毒黄瓜”危机中出现的问题给我们敲响一个警钟,提醒我们在处理未来全球性食品安全危机中可能面临的战略困局。针对全球治理上的短板,国际社会必须未雨绸缪,积极应对。专家指出,完善食品安全领域联合防控的全球治理机制,至少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评议、决策机制要公平公正,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发生危机,其他国家和地区不要互相埋怨、无理指责,而是共同寻找解决办法;二是食品预防治理机制要实现信息透明共享、无障碍流通,不要出现盲区;三是在预防国际贸易食品安全方面,各国食品安全标准要相互一致、协调,不要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易单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