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暂关新闻站栏目> 外贸电子期刊> 进出口经理人> 2011> 2011年第10期 > 正文
政治互信决定合作命运——写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之际 陆建人
2012-01-06 来源: 进出口经理人
今年恰逢中国与东盟对话关系建立20周年。20年前,谁都无法预料到被冷战长期隔阂的中国和东盟今天会走得如此之近,双方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和各个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会如此密切和频繁。过去的20年是中国—东盟关系不断发展、友好合作全面深化的20年。20年在历史长河中虽然短暂,但在双方关系史上却留下了一块块辉煌的里程碑。而其最为关键的就是,政治互信决定了合作命运。
先对话后伙伴,关系日益亲密
1991年7月,在冷战结束的大背景下,东盟首次邀请中国外长出席其外长会议,双方怀着相互猜疑的心情试探性地建立对话关系。1994年7月,中国成为由东盟发起成立的地区安全机制“东盟地区论坛”的创始成员。1996年,东盟将中国从“磋商伙伴”升格为“对话伙伴”。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建立“面向21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并开始10+1对话机制。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同年,双方又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于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3年10月,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进一步升格为“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2006年10月,成功举办了中国—东盟纪念峰会,纪念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
近几年,双方又先后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中国—东盟自贸区已如期顺利建成。中国—东盟博览会自2004年起每年在南宁举行,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往来的重要平台。2010年,双方共同制定了第二份《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签署了《建立中国—东盟中心谅解备忘录》等一系列文件和《中国—东盟东部增长区经济合作框架》。
20年来,中国和东盟的合作已从经济扩大到各个领域。双方确定了农业、信息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湄公河流域开发、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公共卫生和环保11大重点合作领域。双方建立了一整套开展合作的机制,包括首脑互访、10+1峰会、大湄公河次区域领导人会议等决策机制以及各类执行机制,如官方的中国—东盟高官磋商会以及半官方“中国—东盟协会”及民间的“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等机构。
政治互信是基点 带动合作基本面
可以说,在中国对外关系中,没有任何国家和国际组织能与东盟相比,与中国开展这么多领域的合作,建立起如此完整的合作机制。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使相互猜疑的两方能在短暂的时间内成为好邻居、好伙伴和好朋友呢?答案很简单:政治互信!
顾名思义,政治互信是政治上的相互信任。这是双方外交上的一个基本点,它决定了双方关系的基本面。如果双方在政治上缺乏互信,任何领域的合作都难以深入和持久。常言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和人之间尚有不同,何况国家、民族呢?建立政治互信关系并不容易,特别对于中国和东盟国家而言,在1991年之前的近1/4世纪中,双方关系经历了十分曲折的历程。由于长期的政治隔阂,互信很难建立。举例来说,1994年东盟地区论坛(ARF)成立时,东盟邀请中国参加,由于ARF情况复杂,中国又缺乏参加地区多边安全论坛的经验,当时心存疑虑,不知东盟的用意,思考良久才加入。同样,东盟对中国的一些善意倡议也曾有过满腹狐疑,甚至视为威胁的情况。
建立政治互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过程,这就是增信释疑的过程。所谓“增信释疑”,即通过相互沟通,增加信任,消除对方疑虑,这是中国外交常用的原则。用西方流行的安全理论来说,就是“建立信任措施”(CBM)。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国家越多,过程就越长。ARF建立至今已17年了,目前仍处于这一阶段。“增信释疑”的关键是“释疑”,通过相互接触,彼此沟通思想,消除心中猜疑,最终实现相互信任和友好。
求同存异增进互信 坦诚对话协商解决
在中国和东盟的交往中,一方面,双方坚持采用“求同存异,增进互信”的方针。对双边关系和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和摩擦,通过坦诚对话和协商逐步加以解决,照顾彼此的舒适度。实践证明,这是确保双方关系顺利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上升中的大国,主动照顾东盟的关切,真心诚意地解决它们的困难,也是加快双方建立政治互信关系的重要因素。例如,印尼海啸大灾难发生后,中国第一个赶到现场救援并提供巨额援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在自身经济放缓的情况下,仍成立了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等等。
在经济合作方面,也是如此。2002年,中国主动提议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以消除东盟对庞大中国加入WTO所造成的冲击的担忧;2004年,自贸区实施农产品“早期收获计划”,让东盟国家“先摘桃”;还有针对东盟欠发达国家的特别优惠措施等举措,都表明中国有意在互惠中让利,从而取信于对方。同样,在中国遭受非典、禽流感等困难期间,东盟国家也给予中国许多支持和帮助。在经历了各种艰难和危机之后,双方都深刻地认识到,增强政治互信是推动互利合作、加快经济一体化、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的前提条件。一言以蔽之,政治互信决定合作命运。
合作面临新的挑战 政治互信更需增强
当前,双方的合作正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经济方面的,一是政治安全方面的。就前者而言,随着后CAFTA时代的来临,降税对双方贸易的促进作用基本上已用尽,双方的经济合作到了新的十字路口,需要寻找新的领域和方式来深化经济一体化。就后者而言,南海争端暗潮涌动,危及中国与一些东盟成员的双边关系, 从而也将给区域经济合作带来不稳定因素。在此情况下,更需要通过增强政治互信来战胜挑战。一是中国与东盟中的有关声索国家需要通过双边磋商,妥然解决争端;二是中国与东盟双方应以合作大局为重,认真落实不久前达成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指针案文,不要让南海争端影响双方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政治互信关系。
展望未来,继续增强政治互信对于巩固和深化双方合作仍有重要意义。随着美国重返东南亚,以及日本、印度等周边大国对这一地区兴趣的增强,南海问题有可能变得更加复杂难解,对中国和东盟有关国家的双边关系造成负面影响,从而殃及中国和东盟的区域合作。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军力的进一步增强,东盟对“中国威胁”的担忧可能卷土重来,如果处理不慎,有可能使已经建立起来的政治互信受到削弱,从而使双方的合作关系出现倒退。为避免出现这种不利局面,双方应不断加强政治互信,坚定不移地发展友好关系。事实上,随着CAFTA的建成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双方已经结成了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其中一方受到的伤害,就是双方共同的伤害,所以双方都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这个利益命运共同体。政治互信决定合作命运,互信在,则共同体存,互信毁,则共同体亡。无疑,前者才是中国和东盟双方一致的选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易单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