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单网

跨境电商|外综服平台

 400-010-0660

首页 > 暂关新闻站栏目外贸电子期刊进出口经理人20112011年第2期 > 正文

产业转移:中国出口企业的自选动作

2012-01-06      责任编辑: 本刊特约通讯员 万森 丁一忠         来源: 进出口经理人

中国在中西部加大开发力度,吸引着东部地区传统制造业的迁徙。与此同时,伴随各国产业转移的不断深入,东南亚、非洲地区的投资环境也渐成气候。

 

无论国内国外,作为出口企业,以守势竞争必败无疑,因此从高产业梯度地区转移到低产业梯度地区,成为企业减轻成本压力、扩大生产和转型升级的捷径。但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形势下,产业转移对于中国出口企业而言,不啻于一次尚无标准答案的大考。

 

投资中西部:“水往低处流”

 

与西亚、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国家相比,我国的国土广袤,而且地区之间的差异不可能短期内消除,而这种差异有利于产业转移,所以国家鼓励中西部地区承接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2003年,理士电池选择在江苏省金湖县经济开发区成立江苏理士电池有限公司。此后,理士电池又在安徽省濉溪县经济开发区设立安徽理士电池有限公司。

 

作为中国最大的出口蓄电池生产商,理士电池在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实践中选择深耕国内市场,利用现有资本积极谋变颇有成效。该企业创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事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研制、开发、制造和销售。先后在国内的广东、江苏和安徽等省份建立起5个生产基地。

 

江苏金湖与安徽濉溪地处苏皖两省腹地,经济并不发达。但理士电池认为,此两地具有无限潜力可挖。“金湖距扬州港80公里,离江苏第一大港连云港港255公里,临近山东、河南、安徽,物流便捷,招工方便,而且成本优势可向华东、华南地区强劲辐射。”江苏理士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任永红表示。

 

理士电池正在参与江苏和安徽当地政府合作的蓄电池生产基地的建设,通过这两个基地,帮助理士电池在中部地区实现产业扩张性转移。

 

理士电池显然不是出口企业产业转移的个例。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服装和制鞋产业,中西部成为出口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首选。据亚洲鞋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仅广东东莞市的鞋业企业中,目前有50%左右到我国中西部地区如湖南、江西、广西、河南等地设厂,有25%左右则赴东南亚地区如越南、印度、缅甸等国家设厂。

 

在此过程中,出口企业并不是个别企业单枪匹马深入腹地,而是实行了产业链的巧妙嫁接。2008年8月在美国上市的江苏华瑞国际集团(简称华瑞),早在几年前就率先完成了此动作。华瑞旗下拥有12家进出口公司、3家海外公司,6个实业基地共19家直属工厂,年出口额1.4亿美元,是一家全球员工逾万人的大型投资控股跨国公司,涵盖服装股份、针纺织科技、房地产、精密机电、汽车销售及服务5大核心事业体系。

 

2001年,华瑞选择了一条与其他服装企业截然不同的道路,把工厂直接开进了安徽凤阳。这次被员工们称为“挺进大别山”的迁徙,实际上就是华瑞的“1+N”模式。几年间,华瑞国内产业实现了梯度转移,先后以自建、合资、并购等方式,在南京周边地区相继建立起数家服装生产工厂。

 

依照设计,华瑞选择安徽滁州和凤阳等地的一些小集镇、城乡结合部设厂,若干个加工点形成集群效应,由此演变成生产基地。“1是主厂,N是服装缝制加工小组。这种微型厂,跟一般概念的加工厂又不一样—华瑞输出管理、设备和人才,业务则由当地的农民承包经营,因为缝纫工对于华瑞来说是最难招的。”公司有员工曾作了个比喻,“打仗”的时候当工人,“不打仗”时当农民。

 

华瑞的“1+N”模式实现了政府、企业与农民“三得利”的局面:其一,“打工村”的农民无需出去赚钱,能兼顾家里;其二,华瑞很好地解决了用工问题;其三,当地政府也巧妙破解了没税收的难题。在另一层面,华瑞在南京的总部就此脱身,成为了设计、研发、管理和形象展示的中心和窗口。

 

“跳板”东南亚:转港贸易的最佳选择

 

随着国内的能源、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等价格不断攀升,出口企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丧失,也成为中国企业投资发展中国家的巨大推动力。21世纪初,在中国沿海产业转移大潮蓄势之时,以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就已经把眼光重点投向它们最大的邻邦——中国。

 

“大概在五六年前,这种感觉特别强烈。”无锡凤凰画材有限公司(简称凤凰画材)董事长陈卫宏说。

 

凤凰画材是无锡地区头牌民营企业,同时还是画材行业世界第二大生产厂商,占全国画材出口总量的70%以上,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市场。

 

从2004年开始,东南亚国家招商引资集体发力,特别是越南在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以后,对外资利用的规模和力度正不断扩大,并尝试通过一系列的推介会向中国企业发出投资邀请。

 

“中国市场已经开放了30年,现在正在实现转型,对一些低端产业可能就不太需要了。”前两年,中国企业家的耳边甚至响起越南政府官员这样急切的呼声。其后数年间,东南亚国家来华举办的“投资政策推介会”、“投资论坛”、“商贸考察洽谈会”等各种活动走马灯似地出现。

 

2006年,在权衡利弊后下定决心的陈卫宏在越南设立了分公司。当年3月,凤凰画材在胡志明市铃中开发区租用2000平方米厂房开工;4月,即向美国市场运出第一只集装箱;8月,斥资1500万自行建造了1.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

 

仅一个月时间,凤凰画材一期工程就建设完工,产品如期顺利出口,从凤凰画材在越南投资办厂的速度,可以理解越南政府招商引资的力度。

 

事实证明这招棋走对了,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惠的税收政策以及零反倾销税,使得凤凰画材越南公司仅用3年就走上了规模化发展与持续盈利之路。

 

从最初租用5000平方米厂房、不到200人,发展到现在自建2万平方米厂房、超过500名员工。这招“险棋”赢得了如今凤凰画材北美市场的独家供应优势。有一组数据可以反映此举对企业出口的带动效应——2007年越南公司带动出口632.15万美元;2008年带动出口899.5万美元;在金融风暴之下的2009年,全年仍带动出口额1200余万美元,同比还增长30%以上。

 

与凤凰画材不同,常州贝尔地板选择的却是在泰国投资设立分厂。贝尔地板是“中国强化木地板之都”江苏常州横林出口量最大、出口国家最多的企业,同时还是全国同行中为数不多的几家出口免验企业之一。2010年,贝尔地板实现年产值5.2亿元,出口创汇6200万美元,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中东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

 

虽说越南、柬埔寨等国被形容为中国企业家的投资乐土,且这些国家的劳动力密集程度高,可替代性强,但贝尔地板总裁张小玲却有着自己的想法。5年前,她先后到马来西亚、越南等国考察,最后还是选择了在泰国投资。张小玲强调,投资环境“政策”优势固然要首先考虑,但“人”的因素更重要。虽说泰国一度也出现了政权动荡的局面,但张小玲认为“泰国是个佛教徒国度,老百姓真诚、安静、沉稳,排外性不强,有利于企业长线投资。”

 

张小玲和陈卫宏等企业家表示,“家门口”的东南亚是中国企业进行转港贸易和出口贸易的最佳跳板。

 

无论国内国外,从高产业梯度地区转移到低产业梯度地区,或已成企业减轻成本压力、扩大生产和转型升级的捷径之一。除东南亚之外,拥有9亿人口的非洲大陆市场也是中国企业的首选之地。那里不但幅员辽阔,而且充满着投资机遇,几乎所有非洲国家对轻工、家电、电子等产品的需求量十分旺盛,而这恰恰是不少中国商人忽略的巨大市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易单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